4月15日19:00,经济学院师生研讨会第三期活动如期举行,主题是“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行为”,主讲人是国际贸易学的2021级的王颖淳同学和2020级孔思霁同学,指导教师是李晓庆老师,共有15位研究生参会研讨。
首先,王颖淳分享了由James S.Ang,Yingmei Cheng,吴超鹏发表在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上的“Does Enfor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Matter in China? Evidence from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Choices in the High-Tech Industry?”一文。这篇文章通过考察同一国家不同省份的知识产权执法情况,发现知识产权执法在中国确实很重要: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强的省份,高科技企业有更多机会获得外债融资,他们在研发上投入了更多资金,取得了更好的实际成果——更多的专利和新产品的销售。可见,知识产权的实施可以通过研发融资和研发投资的渠道促进经济增长。这篇文章有两个值得学习的地方:(1)两个衡量知识产权保护的指标,IPP1:2001-2005年7668件案件,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胜诉比率——执法效率。IPP2:2001-2005年28个省市的党报中含知识产权保护关键词的文章数量——官员对知识产权执法的态度。(2)工具变量选取了很少使用的历史变量。期间,王颖淳同学设置多个互动环节,引导参会同学们思考,整体讲解思路清晰。
点评:李晓庆老师认为这篇文章的指标构建、模型选取以及工具变量的选取均值得借鉴;对实证估计系数的解读与众不同,建议同学们会后再仔细读一读。
接着,孔思霁分享了L. Kamran Bilir发表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的“Patent Laws, Product Life-Cycle Lengths, and Multinational Activity”。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南方知识产权保护对北方不同产品生命周期行业的跨国公司选址活动(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的影响。文章采用了美国跨国公司数据,研究发现:对东道国专利制度敏感的主要集中于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长的行业,其中,产品生命周期中等行业的敏感性最为显著。在知识产权敏感行业中,强有力的东道国专利法吸引了相对较多的美国子公司,并带来现有美国子公司规模的扩张。本文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1)构建了含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南北贸易模型;(2)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测度方法:产品的专利技术市场寿命(一项专利持续被后续专利引用的时间长度)。期间,孔思霁详细地讲解了理论模型部分的数理推导,将高深的数理公式讲的很明白,展示了经济理论的数理魅力。同学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精读能够深化对话题理解,并能提升自己的研究。
点评:李老师认为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并且产品生命周期的指标构建值得借鉴,需要反复研读。此外,师生们关于“分组估计”进行了交流。最后,李老师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要多看文献,让自己的研究工具箱丰富起来。第二,为了提高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效率,课余时间可学习Python等软件。第三,将精读的文献至少通读两遍,带着问题来参加研讨会。
下一期研讨主题:金融发展与企业韧性,时间4月26日(腾讯会议号:440-9731-3927)。欢迎感兴趣的师生届时参会讨论。
供稿:牛佳鑫
供图:牛佳鑫
审核:李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