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前沿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流通经济研究所 -> 流通前沿 -> 正文

流通产业纳入十二五规划 破解零售连而不锁难题

发布日期:2010-09-15  来源:    作者:  点击量:

流通业被誉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流通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维持经济稳定、劳动者就业、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地域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地区保护主义等因素制约了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商流、物流、资金流等不能实现全国流通,走不出去的区域流通企业也饱受小、散、乱、弱的发展困境。

值得关注的是,流通产业的发展已被纳入“十二五”规划。按规划,我国要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现代流通产业。课题专家建言,要促进流通产业一体化发展,其前提就要打破地方歧视,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流通业多年难破小散弱死结

早在2004年商务部发布的《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中就提出流通产业主体规模偏小、行业零散度过高、内部结构不合理、流通效率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偏低等一系列“拖后腿”问题。然而,流通产业的发展问题年年提,年年仍然得不到解决,变成了老生常谈的“牛皮癣”。

“企业规模低,依靠单体而非连锁的扩张方式,限制了企业规模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产业集中度的低下。” 负责此次“十二五”流通产业规划调研的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称,小散乱弱是流通企业的顽疾,并且,不同的行业、企业、地域之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流通网点分布不合理,组织结构差异性较大。

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零售百强”商品销售额1206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1%,连锁百强企业的总销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也徘徊于11%左右,而美国这一数据为40.7%。就企业而言,我国连锁百强前四位的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百联、大商2009年销售规模不及沃尔玛全球销售额的1/20。

目前,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连锁化程度较高的流通企业,但是在实现跨区域发展时并不太顺利。曾经几次登上中国连锁零售百强的华普超市则因近几年在青岛、河北、吉林和武汉等省市店面陆续关店而“元气大伤”,在北京本土市场也陷入发展泥潭。去年年底,本土零售品牌物美商业集团欲借吞并时代零售全面进入江苏市场时,因临时遭遇“财大气粗”的韩国乐天而再次折翼。知情人士透露,乐天能够成功竞购时代零售,也可能与当地招商引资的政策有关。

“连而不锁、锁而不强”的发展现状也制约了国内连锁企业供应链的发展。在连接上下游渠道时,往往在资源整合方面显得较为乏力。而沃尔玛等外资连锁巨头,则凭借其国外已经具备的强大供应链优势,在全国扩张开店。对此,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撰文指出,沃尔玛的战略不在于门店价格竞争,而是在做整个产业链的整合。

地方业绩决定内外资有别

“如果本土零售企业与外资企业同时进入地方市场,当地政府多会考虑外资零售企业,”一位零售企业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这已是业内“秘而不宣”的事实。很多在本地发展不错的零售企业,在进入外地市场时要承受许多不公平的待遇,而这些“内外有别”的非市场性经营环境,让本来资金有限的内资企业外地拓店成本更大。

“一些地方政府有招商引资的任务和考核指标,在引进外资时得分比引进内资得分高。”这已经成为很多本土零售商抱怨的问题。物美集团公关总监富宇介绍,同样的报价,同样的物业条件,即使内资报价比外资报价高,最后地方政府还是会选择外资。此外,一些开发商为了吸引眼球,也对外资提供三到五年的免租政策。对此,华润万家公共事务部总监刘岫军认为,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进入区域市场时很难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

据了解,2008年底外资零售门店审批权下放到省级商务部后,一些国际零售企业依靠地方给予的超国民待遇,在部分城市打破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大举开店。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曾表示,外资零售巨头以资金实力、管理技术和大型业态在中国缺乏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条件下无限制开店,已造成对区域性零售商,尤其是许多中小零售商的伤害。

“内外有别”的不公平待遇也引起了国内零售商的重视。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填为此奔走8年,呼吁国家出台“大店法”。2003年“两会”上,时任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王填提出建立一部《商法通则》,规范内外资零售企业的违规行为,之后自费10万元聘请行业专家草拟“商业大店法”,在2004年“两会”上,王填借机把该草案递交给当时履新的商务部部长。今年“两会”,王填再次呼吁出台《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法》,创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但时至今日,相关法律仍未出台。

Copyright 2010--2015© 中国流通网 京ICP备10219271号-2
Processed in 0.407 second(s), 24 queries, Gzip enabled